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表示,中国出口的底气在于完备产业体系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,本质是“以高质量供给适配国际市场需求”。不过,王令浚也坦言,全球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上升,下半年外贸稳增长仍需艰苦努力。
破局建议:政策与企业协同发力
针对挑战,刘典建议多方联动:
- 政策层面:推进贸易便利化、简化海关手续;加强财政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;深化贸易多元化,拓展新兴市场;支持产业升级与创新;完善风险预警机制;
- 企业层面:强化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;拓展多元市场;提升品牌、管理与人才竞争力;加强国际合作,实现优势互补。
尽管全球贸易迷雾未散,但中国外贸的当全球经济被不确定性迷雾笼罩,中国外贸在今年上半年以“站稳20万亿元台阶”的历史新高,于风急浪高的全球贸易中展现出“东方巨轮”的非凡定力。海关总署7月14日数据显示,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.79万亿元,同比增长2.9%,其中出口13万亿元(增长7.2%),进口8.79万亿元(下降2.7%)。6月进出口、出口、进口三项指标同比全部正增长且增速回升,为全年外贸走势注入强心剂。
规模与质量双升,贸易“朋友圈”持续扩大
上半年中国外贸的亮眼表现体现在多个维度:
- 全球覆盖广度: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,贸易规模超500亿元的伙伴达61个,同比增加5个;
- 市场结构优化:对欧盟、日本等传统市场稳定增长,对东盟、中亚、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达两位数;
- 产品竞争力提升: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.2%(连续9个月增长),工业机器人出口激增61.5%;
- 主体活力迸发: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首次突破60万家,民营企业进出口首破12万亿元,增速比全国整体高4.4个百分点。
这些数据印证了中国外贸“规模稳中有增、质量优中有升”的态势,凸显出韧性强、活力足、潜力大的核心优势。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指出,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、各地各部门协同攻坚,以及企业的应变求新——即便面对外部不确定性,多元市场、创新产品与灵活主体仍构筑起坚实底气。
韧性之源:总量增长、质量提升、变量可控
王令浚将上半年外贸韧性概括为“总量增长、质量提升、变量可控”三大特征:
- 总量稳中有进:二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4.5%,较一季度加快3.2个百分点,连续7个季度增长;进出口已连续9个季度超10万亿元,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增加6000多亿元;
- 质量向优向新:出口首破13万亿元,机电产品出口占比60%(提升1.2个百分点),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,“新三样”(绿色低碳产品)增长12.7%,新质生产力成为重要动能;
- 变量有效管控:贸易“朋友圈”持续扩容,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进出口占比达51.8%(提升0.9个百分点),其中对东盟增长9.6%、非洲14.4%、中亚13.8%,新兴市场贡献显著增量。
最新海关贸易景气调查显示,出口和进口企业信心连续两个月回升。复旦大学刘典副研究员分析,中国外贸的底气源于:完备产业体系保障供应稳定、创新驱动推动“新三样”亮眼、市场多元化降低对传统市场依赖、政策支持纾困解难、民营企业主力军地位巩固,这些都为下半年发展筑牢根基。
企业搏击风浪:以创新与定制化破局
面对全球贸易挑战,中国外贸企业以创新突围,用“含新量”“含绿量”抢占市场:
- 台州派沃克工贸的便携清洗机(10公斤重、30公分长)3个月卖出5万台,畅销南美、东南亚、中东,上半年出口稳步增长;
- 烟台旭泰新能源的自清洁太阳能路灯(发电效率提升40%~80%,适配热带气候)上半年出口增长50%,非洲市场占比60%。
这些案例是外贸企业的缩影。从经营主体看,民营企业持续领跑:上半年进出口12.48万亿元(增长7.3%),占比近六成,连续21个季度同比增长;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中,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,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2.5%,越来越多企业“量体裁衣”提供定制化产品。
“东方巨轮”正以创新为帆、多元为桨,在风浪中稳健前行,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破浪远航。